纳兰明珠双目之中燃着怒火,当初鳌拜把持朝政、欺压君上、戮杀大臣,给年幼的康熙皇帝留下了浓重的心理阴影,且诛杀鳌拜也是康熙皇帝彻底亲政掌权的开始,颇有象征意义,故而康熙皇帝对臣子弄权结党一事是极为敏感的。
可要在朝中做事,又怎么可能没有党众?要办这种改革的大事,更是需要揽权结党,手下没有听话的党众,哪条政策能推行下去?没有足够的权力,又靠什么去跟那些根深蒂固的利益集团争斗、从他们嘴里抢食?
鳌拜也是如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固然是有个人利欲熏心的缘故,但他之所以能把持朝政,根源还是因为顺治皇帝一系列汉化政策而利益受损的八旗贵胄将他推到前台“拨乱反正”的缘故,康熙皇帝能够轻而易举的除了鳌拜,也是因为他利欲熏心欲独掌朝政,连以往支持他的八旗贵胄都与之决裂,成了孤家寡人的缘故。
在这朝堂之上,孤家寡人有几个站得住脚?前明海瑞那么大的名声、那么多的政绩,照样也入不了京师中枢,只能在南京做到死,纳兰明珠要在朝堂上立脚,还要推行革新自救,又怎么可能不揽权结党?甚至是远甚于当年的鳌拜。
只不过他的揽权结党,是有康熙皇帝在背后撑腰和控制,康熙皇帝倾向于革新自救,对此是一清二楚,寻常情况下,自然不会拿这事来自找麻烦。
而如今米思翰指责纳兰明珠要做大清的曹操,让康熙皇帝像对付鳌拜一般诛除纳兰明珠,这不仅是在借着鳌拜故事挑拨康熙皇帝对纳兰明珠的疑心,更是在逼着康熙皇帝发话表态。
康熙皇帝若是发话保着纳兰明珠,那日后群臣各自拉帮结派,掀起明末那样的党争之时,他还有什么威信去收权压制?若是康熙皇帝承认揽权结党是错误的,自然就要拆了纳兰明珠的党众,而且皇帝都不撑腰,朝堂之中那些成了精的官吏们,又怎么敢和纳兰明珠抱团结党?
就算康熙皇帝不像诛杀鳌拜那般诛杀纳兰明珠,没有了党众给纳兰明珠冲锋陷阵,这革新自救的政策,自然也推行不下去,只会沦为一纸空文。
纳兰明珠扭头看向康熙皇帝,心里自然是期盼着康熙皇帝如同以前一样坚定的表态站在革新自救这边的,但却只看到康熙皇帝垂下头去,根本没有表态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