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易对这谢云路说的话,也不是张口就来。
主要是根据这两年的生意思路总结出来的。
在大部分人的思维里。
一个新项目,如果是有实力有经验的同行业公司做,成功率一定会比新公司去做大的多。
在以前很多传统业务里面,这个逻辑的确没有问题。
因为传统行业的思维,所有企业家都是按部就班的在研究技术,发展公司业务。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是一套完全与传统行业不一样思维的经营模式。
前世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了瓶颈的时候,不少互联网企业的大佬开始跨界做企业。
特别是某位大佬,利用互联网的跨界经营模式的三板斧相当成功。
在产品性能上,学习互联网领域电脑组装的高配置和跑分概念,组装拼凑产品,例如汽车领域对标赛车的配置和性能。
在产品外观上,学习互联网领域模仿同领域最先进和时尚的概念,例如汽车领域对标各大跑车的外形。
在用户运营上,学习互联网领域用户粉丝经营和拉新、培养、留存等模式,积累品牌的忠实用户。
一般情况下,传统行业只要能和互联网结合的,用这三板斧下去,大概率要掀翻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
而汽车行业,刚好是和互联网能够很好结合的领域。
因为购车用户有很多年轻人,他们对时尚和互联网是拥有很大的热情。
京都汽车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原本属于是竞争的落后者。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虽然现在进入早,也拥有优秀的电子研发团队。
但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在未来一两年会逐渐进入很多互联网模式的企业家,带着互联网用户思维去造车。
造车技术可能比传统车企弱,电子研发的沉淀也不如传统车企。
但是互联网用户思维,最大的优点就是知道用户喜欢什么,从产品性能、外观、运营思维上都符合用户需要的产品。
就拿电控系统来说,你做的性能指数再好,不如互联网造车思维直接上来就做一套驾驶舱的通体大屏有震撼感。
互联网思维下用户对汽车的关注,反而不在意那些实用的指标数据。
更在乎个别极致的性能指标,能不能用上无所谓,只要我的车有。
例如汽车拥有时速200多情况下的某一个指数,可以对标赛车的什么指数。在日常使用中公路限时都是120,这种指数的意义不大,但是互联网思维的用户就会为此买单。
传统汽车行业,在前世为什么在互联网新势力的造车面前大败而归,主要原因就是这样。
用传统汽车的思维,去制造一辆新能源汽车,然后卖给被互联网模式影响的用户,这必然是失败的。
苏易把思维整理后,稍微思绪了一会说道:
“谢叔叔,京都汽车拥有优秀的电子研发团队,这个我不否认。”
“但是新能源汽车要想弯道超车,绝对不能走传统汽车的设计之路,否则如何和燃油汽车形成差异化,如果没有差异化用户为什么不选择燃油汽车。”
“就单纯的依靠电价比油价便宜,现在的充电技术不足于打动用户,等以后快充技术更进一步,才是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