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药农张阿婆记得,幼时摔破膝盖,祖母用甑泉水调和雄黄敷上,次日便结痂。更神奇的是,每逢大旱,泉眼便会涌出白雾,笼罩方圆十里——雾过之处,庄稼重获生机。地质学家检测发现,泉水富含偏硅酸与锶元素,确有消炎镇痛之效。
五、石城古刹:千年香火的沧桑印记
甑峰南麓的石城寺,相传为鲁班弟子所建。寺院以天然巨石为墙,檐角悬着青铜铎铃,风吹铃响,声传十里。寺中镇寺之宝是块“鲁班石”,表面布满规则凿痕,据说当年鲁班在此试斧,一斧下去竟削出九道凹槽。
南宋诗人陆游曾夜宿石城寺,写下“甑峰月照千僧饭,石斧声传万壑秋”的诗句。寺内藏经阁保存的《营造法式》残卷,墨迹竟与鲁班墨斗的丝线如出一辙。如今,每逢鲁班诞辰,各地匠人便来此焚香,在鲁班石前比试榫卯技艺。
六、奇石秘境: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
甑峰周遭遍布着“鲁班遗迹”。东侧的“墨斗岩”形似倒扣的墨斗,石纹如缠绕的墨线;西侧的“刨花崖”层岩薄如刨花,风吹过簌簌作响;山脚下的“榫卯石”天然契合,严丝合缝。最奇的是“悬梁松”,主干横斜如挑梁,松针垂落似雕梁画栋。
地质学家在此发现罕见的“柱状节理”地貌,岩层如木柱般垂直排列。但山民更愿相信:“这是祖师爷用墨斗量过的痕迹,连石头都学着木头的样子生长。”
七、今古回响:匠魂永驻的灵山传说
现代游客登上甑峰,总爱抚摸岩壁上细密的凿痕。有人说这是风蚀纹路,有人却坚信是鲁班斧迹。登山步道旁立着“鲁班尺”雕塑,尺上刻着“财、病、离、义”等字样,游人常驻足测量身高,笑称“量量福气够不够鲁班爷的标准”。
非遗木艺传承人李铭在此举办“活态榫卯展”。他用甑峰松木雕成微型甑峰模型,机关开合间,竟能从中取出茶具——恰似鲁班当年“一木藏万物”的绝技。当夕阳为甑峰镀上金边,模型与真峰遥相呼应,恍惚间,千年前的匠魂仍在木屑与泉水中流转。
暮色中的甑峰依旧云雾蒸腾,山脚下的石城寺传来晚钟。卖葛根粉的老农吆喝着:“尝碗甑峰泉泡的葛根茶,喝出鲁班爷的巧心思!”山风掠过峰巅,仿佛又听见千年之前,那把神斧劈开山石的铿锵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