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章 朱元璋借灵](1/2)

第十一章 朱元璋借灵

元至正二十三年夏,鄱阳湖的水腥气漫过康山半岛。朱元璋的帅船泊在浅滩,三十六盏孔明灯升上夜空,却被东南风扯得歪歪斜斜,像极了帐中舆图上紊乱的红蓝旗标。刘伯温站在船尾,望着西方天际的破军星亮度异于常日,指间的算珠\"咔嗒\"断裂,落进浊浪翻涌的湖水中。

\"先生可是忧心?\"朱元璋的脚步声惊起宿鸟,他卸去甲胄,只着青布衫,腰间却仍别着那柄染血的斩马刀,\"陈友谅拥军六十万,战船楼高十丈,确是生平大敌。\"

刘伯温转身,借舱中灯火看清主公眉间的川字纹。自和州起兵以来,朱元璋从未如此凝重——鄱阳湖之战,实乃汉人政权更迭的关键。他抬手示意案上的《灵山志》:\"昨夜观星,北斗天枢星向灵山偏移三度。三神若肯借灵,此战当有转机。\"

一:夜祭灵山

子时初刻,湖面笼罩着铅灰色的雾霭。刘伯温换了素色道袍,携三牲祭品登上小舟,八名亲卫划船时皆闭口不语,船桨入水轻得像触碰琉璃。行至湖心,灵山三十六峰的剪影在雾中若隐若现,最高的石人峰如巨人垂首,腰间的三道斧痕泛着暗红,那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留下的印记。

\"停船。\"刘伯温低声喝止,小舟恰好在石人峰倒影中央。他赤足踏入湖水,凉沁沁的湖底布满圆石,却有温热的泉眼从石缝涌出,缠绕脚踝如活物。取出青铜香炉,内盛灵山特有的五香草,刚一点燃,青烟便化作游龙状,径直扑向石人峰。

\"石人公、胡昭真人、李老真君,\"刘伯温跪倒在船头,湖水浸透道袍下摆,\"元运将终,生灵涂炭。朱元璋举义旗,欲解百姓倒悬。今陈友谅兴兵犯境,望三神赐下天机,护佑仁者之师。\"

话音未落,湖面突然沸腾。石人峰腰间的斧痕爆发出金光,三道光束坠入湖中,激起的水浪竟在半空凝成冰晶,显化出三神影像:石人公左手托谷,右手握剑;胡昭跨鹤持卷,鹤喙微张似在长鸣;李老真君倒提葫芦,水珠连绵不绝落入香炉。

香炉中的五香草突然自燃,青烟盘旋三十六圈后,聚成晶莹的光球,悬浮在石人峰顶端。刘伯温忽觉掌心刺痛,低头见三道金纹正渗入皮肤,最终在掌心拼出\"康山\"二字。与此同时,三十六峰依次亮起,峰顶云雾化作星图,中央主星正是指向康山水域的天枢星。

\"猪见糠,喜洋洋...\"刘伯温喃喃自语,突然明白这是三神启示——\"康\"与\"糠\"同音,朱元璋字国瑞,正应了\"猪(朱)见糠(康)则喜\"的兆头。湖风骤起,将他的声音传向四面八方,连远处陈友谅的舰队都能听见这神秘的低语。

二:移师康山

寅时三刻,帅船灯火通明。朱元璋盯着刘伯温掌心的\"康山\"二字,忽然拔剑斩落案角:\"传令下去,全军弃守南湖嘴,移师康山水域!违令者斩!\"

将领们面面相觑,唯有徐达、常遇春等心腹立刻领命。刘伯温趁机展开舆图:\"康山虽浅,却多港汊芦苇,正制敌楼船。且三神示警,此乃天命所归之地。\"

当明军战船转向时,东方天际已泛鱼肚白。陈友谅的舰队却在此时发动突袭,数百艘楼船如移动的山城压来,船首的冲角在水面犁出深沟。刘伯温站在桅杆顶端,望见陈友谅立于主舰甲板,头戴镶宝金冠,腰间缠着蛇形玉带,正举剑指向明军帅旗。

\"来得好!\"刘伯温抽出桃木剑,剑鞘上的三神纹与掌心金纹共鸣,\"取灵山圣水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格格党 . www.599d.com
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格格党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