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静的农村小院里,七十几岁的晓妍虽已白发苍苍,但眼神中依然透着一股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她决定挑战刺绣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个想法犹如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小院,晓妍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手中捧着一本《清明上河图》的画册,眼神专注地看着每一处细节。微风轻轻拂过,翻动着画册的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这幅图描绘得如此生动,我一定要把它用刺绣展现出来。”晓妍喃喃自语,眼神中透着坚定。
为了准备刺绣所需的材料,晓妍不顾年迈,亲自前往镇上的绣品店。店里琳琅满目的丝线和绣布让她目不暇接。她仔细地挑选着每一种颜色的丝线,犹如在挑选最珍贵的宝藏。“老板,这种淡蓝色的丝线再来两捆,还有这种米黄色的,也多拿一些。”晓妍一边挑选一边说道。老板看着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好奇地问:“您这是要绣什么大作品呀,用这么多线?”晓妍微笑着回答:“我想绣《清明上河图》,这图颜色丰富,不多准备些线可不行。”老板不禁竖起大拇指:“您可真厉害,这么大的工程,一般人可不敢尝试。”
挑选好丝线,晓妍又精心挑选了一块质地精良的白色绣布。抱着沉甸甸的材料,晓妍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小院。她将绣布平整地铺在屋内的大桌子上,用手轻轻抚摸着,仿佛已经看到了绣品完成后的模样。
一切准备就绪,晓妍正式开始刺绣。她戴上老花镜,拿起绣针,小心翼翼地将一根褐色的丝线穿过针眼。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七十几岁的她来说,却有些吃力。线穿好后,晓妍开始按照画稿在绣布上勾勒出《清明上河图》中一座小桥的轮廓。
然而,刚开始绣,晓妍就遇到了困难。《清明上河图》中的线条复杂多变,人物、建筑、船只的线条都需要精准地表现出来。晓妍绣的第一针就有些歪了,她皱了皱眉头,轻轻地将线抽出来,重新再来。一次、两次、三次……晓妍不厌其烦地尝试着,额头上渐渐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可不行,得静下心来。”晓妍对自己说道。她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次睁开眼睛时,眼神中多了一份沉稳。这一次,晓妍下针精准,线条流畅,慢慢地,小桥的轮廓在绣布上清晰地显现出来。
随着晓妍刺绣工作的推进,邻居们得知了她要绣《清明上河图》的事,纷纷来到小院帮忙。李大妈是个刺绣老手,她擅长绣人物的面部表情。“晓妍妹子,你看这人物的眼睛,得用极细的黑线,一针一线地绣出神韵来。”李大妈一边说,一边拿起绣针示范。晓妍认真地看着,不住地点头。
王大妈则帮忙调配丝线的颜色。“晓妍,这河水的颜色不能只用一种蓝色,得用深蓝、浅蓝还有绿色的丝线搭配着绣,这样才显得生动。”王大妈将几种丝线放在一起对比着,给晓妍讲解。晓妍按照王大妈的方法尝试,果然,绣出的河水波光粼粼,仿佛流动起来一般。
张大妈心灵手巧,她负责绣一些细节部分,如船上的绳索、店铺的招牌等。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清明上河图》在绣布上逐渐有了雏形。小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一边刺绣,一边聊天,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在这一针一线中愈发深厚。
在刺绣的过程中,晓妍常常陷入回忆。她想起了年轻时与前夫一起在那个小城市度过的美好时光。那时候,丈夫总是在一旁默默地支持她刺绣,为她准备好各种材料。每当她遇到困难,丈夫总会温柔地鼓励她。曾经也刺绣一幅人像画。。。。。。。
“老头子(前夫),要是你还在就好了,你一定会为我现在绣《清明上河图》感到骄傲的。”晓妍轻声说道,眼中闪烁着泪花。但她知道,前夫一直都在她心里,会陪伴着她完成这幅作品。
晓妍还记得孩子们小时候围在她身边,好奇地看着她,这一年她已是七十五的人了,阳光温柔地洒落在林西老宅的小院,斑驳光影间,她心底萌生出一个宏大的心愿——一定绣完这一幅《清明上河图》。这个想法如同一颗顽强的种子,在她心中迅速生根发芽。
清晨,晓妍与林西坐在小院的石桌旁,桌上的清茶氤氲着袅袅热气。晓妍凝视着院中的老槐树,目光中满是坚定与憧憬:“林西,我打算把这一幅《清明上河图》绣完。”林西微微一怔,旋即眼中盈满理解与支持:“好呀,晓妍,我晓得这是你一直藏在心底的梦想,我陪你一块儿完成。”晓妍转过头,与林西四目相对,感动的泪花在眼眶中闪烁:“有你在,我更有信心啦。只是这工程浩大,怕是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林西轻轻握住晓妍的手,那双手虽粗糙却温暖:“别怕,咱们有的是时间,我会一直守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