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汉使在秦国(上)
“王盛竟然还没有从那名为埃及的国家回来”
“这实在是可惜!”
在落脚的使馆之中,
张骞满是遗憾的,对那位负责招待他们的秦典客说道。
对方听了他的话,便好心的安慰他说,“埃及之地,同我大秦相邻,快马加鞭,半月就可以往返于两国之间。”
“若之后乘船溯洄,至于国都,再慢也不会超过一月的时间。”
张骞于是笑着感谢他的提醒。
等典客走了之后,
他顿时褪去笑脸,
先是吸取经验教训,让人对使馆周围进行严格的看守,防止半夜有歹徒翻墙进来暗杀自己,
随后便对堂邑父他们说道:
“看来秦人不论到了哪里,都很是热衷征战。”
“我料想埃及这个国家,在将来数年,就要被暴秦操控,对之俯首称臣了!”
说到这里,
张骞眯起眼睛,很是不满的说,“真是恶心!”
“竟然强迫域外之国对自己朝贡!”
堂邑父闻言,忍不住抬头看了张骞一眼,目光很是清澈。
但张骞看懂了他的言外之意,背着手理直气壮的说,“大汉和暴秦,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
虽然大汉在此时此刻,
必然也在英明神武的陛下领导下,对侵犯边疆的匈奴人发起进攻;
必然也在陛下的指挥下,派出军队向西南方向的夜郎等国进行兼并吞食;
必然已经在陛下的要求下,做起了收回南越这个当年趁着中原大乱,割据出去的地方的计划……
但汉和秦,
就是不同的!
堂邑父摸了摸头,不知道这两个国家,明明同出一源,做的事情也差不多,秦朝的咸阳甚至就在汉朝的长安附近,
为什么张骞就是要分得这么清楚,还要对秦人的行为表达鄙夷。
但他到底没有足够的脑力去深究这个原因。
他只是拿起一块饼,端起一碗汤,填了一下空虚的肚子后,对张骞说道:
“咱们才到安都多久,你怎么就能断定,秦国对埃及有想法呢”
张骞哼哼唧唧了一阵,抱着手嘀咕,“我能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吗”
只要熟读了诸夏典籍,
谁都能猜测出,秦国频繁派出使者去埃及的意图。
毕竟这么多年了,
诸夏君子在教化蛮夷上,手段是较为统一的。
奈何堂邑父不知道,张骞便只能跟他解释起来:
“秦国以东,是新夏的领土。”
“这两个国家约为兄弟,已经近百年了,是不会轻易翻脸,刀剑相向的。”
何况中间的土地大多荒凉贫瘠,秦夏对于那片地方,都没有太大的好感。
“既然如此,秦人便只能向西而去了。”
张骞抚摸着自己的胡须,回忆起在路上听闻的域外之事,眯着眼睛对堂邑父说道:
“我听说大海的西边,名为罗马的国家,实力并不弱小,而且其国善于海上征战,一旦与之敌对,对秦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秦国如今称得上水土肥沃的地方,
一个是位于两海南部的平原。
一个是两河中间的平原,
最后一个,则是秦人最新设立的西陇郡。
那里虽然夏旱冬湿,群山分布,却还是能耕种出不少粮食的。
只是西陇郡西邻大海,很容易受到来自海上的侵扰。
秦人获得这片土地,还没有太长的时间,所以不敢冒险,让其有脱离的可能。
“是故,秦人想要扩张,想要夺取肥沃的土地,只能去埃及!”
那名为尼罗河冲击堆积出来的土地,据说肥沃非常。
而众所周知,
良田会吸引到很多诸夏君子的热烈追求。
即便对方的家长再怎么棒打鸳鸯,强烈反对,君子们也注定会死缠烂打,一心“抱得美人归”的。
“……王盛这个人,心思非常歹毒,性格十分奸诈!”
“秦王多次派遣他出使埃及,一定是想要扰乱其国内政!”
这样一来,
就可以趁机施压,让埃及对秦国称臣纳贡了,
等到后面,交流融合的更加深入了,
那让诸夏君子将教化的大手,抚摸过尼罗河美丽神秘的三角洲,又有什么问题呢
“真是恶毒啊!”
最后,张骞仍不忘记拉踩秦国,以显示自己对大汉的热爱与忠诚。
堂邑父吸溜着泡馍,也只是感慨:
“还好塞外的土地,只会长草。”
不然的话,
他从祖宗十八代开始算,就不用当匈奴人了!
早就融入诸夏喽!
……
“所以,王盛这么久没回来,在埃及搞什么呢”
房梁上,
何博跟自己的分身一块趴在上面,对张骞的话语进行了完全的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