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南洋的海盗头子陈祖义,也在其中!
经过一个多月的路程,押送任务终于完成,顺利抵达京师。
由于是在军中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将押送,所以一路上几乎没有出什么岔子。
五千多人的队伍到了京师,顾成懂得分寸,先让队伍停留在数里外的地方休整。
他则先孤身一人前往京师,禀告皇帝。
最终他们这一行人接下来的安排,全由皇帝拿主意。
……
顾成骑着马直到城楼下,发现守城的将领,已早早率领一队人马在此等候。
他虽七十多岁高龄,但翻身下马的身姿依旧矫健。
见顾成牵着马匹朝着城中走来,守城将领热情的出言道:
“顾老将军,四年前您离开京师,末将已好久都没有收到关于您的消息了。”
这位守城将领当年与顾成并肩作战过,也算相识。
顾成叹息一声,轻声喃喃道:“是啊,四年了,好久都没有回来了!”
京师有他许多不好的回忆,但生活总要向前看。
死了五个儿子,好在还有一个小儿子趁乱逃了出来。
现在他为了小儿子的将来,也要鞠躬尽瘁的报效朝廷。
他知道仗着自己的功绩,朱棣也会对他的小儿子给予高官厚禄,但他还是想趁着活着的时候,多做一些事。
顾成牵着马匹,步入京师。
可是刚走进去没两步,就看到了不远处迎面驶来一辆由龙撵,无数披坚执锐的甲士竖立在两侧。
车帘掀起一角,让顾成看清了车内坐着的正是当今永乐帝,朱棣。
皇帝亲自前来迎接?
这份殊荣着实让他感动不已,当即单膝跪地,恭敬的说道:
“陛下,老臣……”
朱棣见顾成还行如此大礼,直接从马车上下来,一个健步朝着顾成走去,将其扶起。
靖难四年,朱棣与顾成早就结下来深厚的友谊。
虽然顾成并没有统兵,只是待在后方为他出谋划策,但效果都是出奇的好,可以说是明面上燕军的总参谋。
“顾老将军与朕之间,不必如此!”
顾成没有恃宠而骄,继续坚持行礼:
“身为臣子,完成了押解任务回京复命,理所应当;可陛下却亲自前来迎接,老臣惶恐。”
朱棣笑着说道:
“顾老将军,朕与皇后都是您从小看着长大,本就亲如家人,更算得上朕与皇后的半个长辈。如今您从千里押解,鞍马劳顿,朕今日又没有什么要紧的事,出城迎接应该的。”
话音未落,朱棣就已经拉着顾成的手,一边寒暄,一边允许一同承龙撵回宫。
不等顾成推辞,直接引着人往龙辇走去。
待两人并肩踏入辇中,车帘落下刹那,车夫挥鞭,龙辇缓缓朝着宫城驶去。
………………
乾清宫。
朱棣并没有召开朝会,而是将其定在了明天。
他则与顾成一起,打算提前见识一下这位在海上兴风作浪十多年的海盗头子,陈祖义。
殿内鎏金兽首香炉袅袅吐烟,沉重的镣铐声划破殿内的寂静,陈祖义被两名锦衣卫架着踉跄而入。
他脚上被带着铁链,脖子上套着枷锁,左肩还凝结着暗褐色血痂,一看就是不久之前经历过一场大战。
但陈祖义的双眸已经明亮有神,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脸上更是毫无半点惧意。
明明是阶下囚的狼狈模样,周身却散发着一股让人不敢轻视的枭雄之气。
朱棣好奇的打量着陈祖义,半晌,沉声问道:
“你就是海上大名鼎鼎的陈祖义?”
陈祖义听闻,不仅没有丝毫恐惧,反而昂首挺胸,但却一言不发。
“放肆,大明皇帝问你话,你耳聋了吗?这里不是你的海上,这里是大明!如此狂傲,真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顾成站在一旁,见败军之将如此不懂礼数,出言呵斥。
陈祖义听后摇了摇头,轻笑一声: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对于发动靖难的陛下来说,应该很熟悉才对。”
“不错,我就是威震南洋、吓的周遭国家瑟瑟发抖的陈祖义。但既然败了,后果我明白,无非一死!再者,我也没想着求饶,今日只求一死!”
朱棣听着这位将死之人的狂言,并没有暴怒,反而饶有兴趣的说道:
“死?死太容易了!”
“朕不远万里,耗费数月时间,派遣大明舰队将你击败;又命人从千里之外将你们押送回京,那就不只是要你一死那么简单!”
话落,陈祖义叹息一声。
在南洋充当海盗十多年的时间,他游走于各个国家,对于政治那一套,也有了一定的见解。
陈祖义清楚,对于他这样的人,虽然都是一死,但死的地点不同、死的时间不同、死的时候看到的人不同,那么所产生的价值也不相同。
最恨他的,无非就是南洋沿海的诸位小国。
当然,大明虽实施海禁,但关于大明内部发生大事的消息,他也熟知。
最关键的是靖难之役这种改朝换代的大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朱棣想要什么他也清楚,万国来朝。
而想做到这一步,只需先通过海战,从正明击溃海盗,树立下国力强盛的标志;再召集各国使臣,一同见证海盗斩首,从而赢得小国之心。
最终,使得他们朝拜大明。
陈祖义心中明白,自打朱棣破解海禁的祖制之后,南洋地界,那是有他没郑和,有郑和没他。
所以,这也是哪怕见识到了他们与大明海军的差距,陈祖义依旧选择硬刚的原因。
但是,
败了就是败了。
陈祖义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被识破,他无话可说!
可他脸上挣扎一番,语气也软了下来:
“陛下,你想要将我千刀万剐、受各种酷刑,我都可以受着,因为那是我罪有应得,绝不吭一声!”
“只是……恳请陛下将所有的罪行都算在我的头上,放我那些兄弟一条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