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先生的一股邪火瞬间升起,当场下令要将张道源、张志昂并之前被俘的邢州刺史陈君宾一块儿送到阎王那边继续当差。
眼看着几个人就要去报到,关键时刻,一个厚道人出场了。
这个人叫凌敬,是夏政权的国子祭酒,为人十分忠直多智,觉得这么做不太合适,立即就上前进言:“俗语有云,桀犬吠尧,各为其主。这些人能够守城不降,都是忠臣。如今大王要杀了他们,日后又将如何勉励群臣?”
“我到了城下,他们却还执迷不悟,拒不投降,害得我军劳师动众,其罪有何可赦?!”
好家伙,火气还不小。
凌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开始新一轮的泼水降温工作:“如今大王命令大将军高士兴前去易水抵御罗艺,假使罗艺刚到,高士兴就投降了,大王您觉得可以吗?”
一语点醒梦中人。窦建德马上意识到凌敬是对的。你对待一类人中一人的态度,往往决定这类人对待你一人的态度,所谓感同身受,情感共鸣并非只是空穴来风。所以窦建德放过了忠于李唐的张道源等人,与此同时,他也进一步赢得了全军上下的忠诚。而这一点,将会给未来的李渊父子带来巨大的麻烦。
不
过对于真正出身于农民的窦建德而言,遥远的未来到底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打理好自己手头的这片地。再准确点说,就是先搞定南面李神通还是先收拾北边的罗艺。因为不久之前窦建德刚刚再次在衡水被罗艺击败且几乎在同时他又得到了李神通逃往黎阳的确切情报,所以在解决这两个对手之前,窦建德迫切要解决的是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的问题。当时窦建德军中的主要将领普遍认为应该就近解决罗艺,以便稳定大军的后方,等完全清除了罗艺的威胁,再集中主力南下,与李神通决战。但窦建德不这么认为。他敏感的察觉到,罗艺虽说同样投降了唐朝,却绝非真心归附,如果自己贸然去攻打罗艺,只会促使罗艺跟李渊的关系走得更近,因而莫若不去顾忌罗艺连续不断的小规模骚扰,直接拿下黎阳和李神通,消灭唐朝在关东的嫡系主力部队,再回去征讨落单的罗艺,这才比较靠谱。
客观的说,窦建德的这次决断极为准确,因为后来事情的发展几乎完全在窦建德的预料之中。
武德二年十月,在李渊悉发关中士兵送李世民去与刘武周决战的同时,窦建德也带上了他的全部家底
开赴黎阳找李神通决战。
据相关史料反映,窦建德先生行军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能让人在城上大老远就能识别出这是窦建德来了。具体说来,这一特征是这样的:每次出行都必定兵分三路,其中左右两边是步骑精壮之士,而夹在左右两路中间的则是军中辎重以及羸弱之兵。且三路人马互相之间大致相隔二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