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王世充已经全想明白了。跑出一百步外,主要是为了超出弓箭的最大杀伤射程,几十个人异口同声主要是为了让唐军听得清楚,免于误伤。
考虑的如此周全,难得,实在难得。
在王世充的感叹声中,唐朝收获了一份最强武将大礼包。其中除了秦琼、程咬金这样的知名猛将外,还包含若干不太知名但同样很猛的将领。比如其中有一位吴广字黑闼的后来担任了玄甲军的左马军总管并参与了日后重要的玄武门之变,又比如有一位姓牛名秀字进达的,后来接连参加了唐军对吐蕃、高昌、高丽等强敌的作战,名噪一时,以至于身后被人写进了小说。顺便一提,
在《说唐》等书里,他改名之后叫做尤俊达。
总之,这一帮人里包含若干名后日的大将军、都督、总管、刺史,由于人数太多,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了。你只要知道,这是一个质量比极高的武将礼包就可以了。
所以说,这回王世充赔大了,而李渊父子真的赚翻了。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自从十一月份李世民率军驻扎在柏壁以来,宋金刚发现李世民从来没有显露过一点进攻的意思,而是全军就地休整,整日价却在忙着四处张贴安民告示,招抚附近的百姓。搞到最后,连一向沉得住气的宋金刚都有点急眼了,就差跑出去怒吼着质问李世民:你小子还要不要打仗了喂!
李世民当然要打,只不过他认为招抚百姓是打赢此仗的先决条件。
李世民同志之所以如此关注民生问题,当然绝对不是由于政治觉悟高,早在几百年前就具备了人民子弟兵,军民鱼水情的治军理念。而是实在不得不这样做。
说到底,这还要怪前任裴寂。
因为之前裴寂先生强制推行了强迁外加焦土的政策,这使得并州一带的大片地区一片荒芜。所以等到李世民来了,不要说就地筹粮筹不到,这大冬天的,就算
是派人去抢那也未必能找到打劫的对象。虽说初来乍到的李世民大军当时并不存在粮草不足的问题,但是考虑到与宋金刚打持久战的可能,李世民敏锐地意识到,对峙的双方迟早会面临共同的粮草短缺问题,而那个时候,粮草的多少将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败。料事于未发并为此提前进行全面的准备。或许,这就是李世民能超出同辈诸人,铸就伟大的原因吧。
经过观察,李世民发现当地的百姓粮食是比较充足的,军队之所以找不到多余的粮食,那是由于人们在进入城堡之前大都把余粮紧急地藏了起来。因此只要把老百姓全部召回,再让他们重新回归日常的生活,那么届时征集粮草就不成问题了。
通过连续不断的强力宣传,李世民招抚当地人民的工作终于获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临近的许多原被废弃的村落渐渐地恢复了往昔的生机,而唐军在群众中的形象也跟着实现了转变。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大量关于刘武周的军事情报开始涌入唐军,这些将为李世民日后的决战打下了良好信息基础。
在派手下四出安抚百姓的同时,李世民也时刻没有闲着,事实上,他正在谋划着克敌必胜的计策。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