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岗军方面:徐世勣拥有一身谋略,正愁无用武之地,李密的情况和他差不多,二人联手,实在是不可小觑的劲敌.......
几场战役下来,瓦岗军胜多败少,暂时取得了领先。
实践证明,张须陀行军打仗非常谨慎,瓦岗军想要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还得再继续努力。为此,李密为张须陀量身定做了一个计策。
616年11月,李密提议,由大哥翟让亲自带兵前往诱敌,李密则率领精兵埋伏在荥阳以北的大海寺附近,打算狠狠地捅张须陀一刀子。
李密的逻辑是这样的:翟让才是瓦岗军的最高首领,而张须陀的风格是擒贼先擒王,放出了正确的诱饵,敌人才能顺利上钩。更何况,翟让没有军事指挥才能,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张须陀和他交锋,心理防备要更松懈一些。
很遗憾,翟让并不知道李密的用意。
当时,翟让率领主力部队前去迎敌,李密则带着一千多名精兵,埋伏在大海寺以北的树林之中。两军对阵的时候,张须陀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太对劲,因为对手李密没有现身,可转头一想,眼前的翟让才是瓦岗军的首领,看他的样子,很
像是插标卖首的存在,取他的首级犹如探囊取物,张须陀舍不得撤军......
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战争场景,主将明知道有危险情况,却还是要以身犯险。
如果说这些人愚不可及,那是站在上帝的视角审视问题。
在那样复杂的情况下,想要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除了看主帅的战争经验,还得看运气,以及对人心欲望的遏制能力。就像我们明知道股市有风险,明知道明天可能会下跌,还是要抱着再捞一点的心态......两军交锋之后,翟让还是按照标准的战争流程,卖力厮杀了一阵,直到大军抵御不住,这才下令撤退。遗憾的是,张须陀还是下达了追击的军令,不过为了确保官军不进入敌人的埋伏圈,张须陀刻意和翟让保持着十余里的距离。
问题是,敌人的狡猾,完全超出了张须陀的认知。
翟让一路狂奔,终于在离李密伏击圈十里地的地方停下,而张须陀,刚好站到了李密想要伏击的位置,一切都在计划之内......
李密只有一千人,自然打不垮张须陀,可他的突然出现,却让官军有点措手不及,吃了点小亏。李密就像是跟屁
虫,紧紧地贴着张须陀,让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时间在慢慢的消逝,翟让、徐世勣、王伯当等人相继赶到,直到此时,瓦岗军在人数上的优势才慢慢显现出来。
当时的场景,很像三国演义中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精彩桥段:张须陀被敌军给围了起来,他的单兵作战能力强悍无比,轻轻松松就杀出了重围,可看到手下的战将逃不出来,只好几进几出,奋力救援,直到精疲力竭,被杀身亡......
据史料记载,张须陀被杀,隋军将士昼夜嚎哭,数日不止,黄河以南的百姓听闻噩耗,一片哀嚎,情绪极度沮丧。
由此可见,张须陀在隋末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翟让自讨苦吃
张须陀战败之后,荥阳落入了瓦岗军的手中,隋炀帝很无奈,只好任命光禄大夫裴仁基为河南讨捕大使,将官军的防守战线转移到了虎牢关。
江湖法则就是,不管你以前是干嘛的,只要能打败最强的对手,你就可以踏着他的名誉和地位,跻身到最牛叉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