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兆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倒霉事儿一桩接着一桩,让你应接不暇。
620年5月,也就是窦建德妻子生产完后没多久,大本营(洺州万春宫,打败宇文化及后迁都到此)传来了一个噩耗:战将高士兴在幽州吃了败仗,阵亡五千多名将士,北边的形势岌岌可危。打败高世兴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罗艺。
罗艺,湖北襄阳人,家庭环境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差,他的父亲名叫罗荣,在朝中担任正四品的监门将军(掌管宫殿的门禁,宫中的守卫),虽然是个看大门的,可大门的性质不同,地位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罗艺从小就学***韬略,还有弓箭、武艺,后来正式投军,因为立了不少军功,一度做到了朝廷的虎贲郎将,驻守在涿郡。
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后,在涿郡留下了不少粮食,后来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涿郡附近的起义军就盯上了朝廷的这块肥肉,人人都想攻而取之。窦建德礼贤下士还是比较真实的,至少从史料上看不出来有装的地方,作为反派,后世的史学家能客观对待,说明此人的历史地位确实可以。
至于背离,说实话原因很多啊,
比如有些人不屑于跟着农民干,有些人愿意依附大树,有些人就是觉得看不顺眼,就是想反对你,都很正常。涿郡是朝廷东征高句丽的战略跳板,有数万名精兵常年驻守在这里,武器库里还放了许多战斗力超强的武器,装备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完全不成问题。
悲剧的是,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这些留守在涿郡的武将太不给力,连一群乌合之众都打不过,最后直接闭门不出,做起了缩头乌龟......罗艺是个脾气火爆的人,他可管不了那么多,看见贼人来挑衅,直接单枪匹马找别人干架去了。
起义军嘛,都是外强中干的存在,碰到软柿子捏一捏,碰到能刚正面的,一如既往地作鸟兽散。
这就很尴尬了,同样是虎贲郎将,人家罗艺不怕死,还能打胜仗,回来之后洋洋得意,走路带风,赵十住、贺兰宜等人还怎么混,脸皮厚一点的,走路只能靠着墙走,脸皮薄一点的,应该找个地缝钻进去。
在老百姓的眼里,罗艺是他们的保护神,应该拿来尊敬和敬仰,可在同僚的眼里,罗艺是让他们颜面扫地的异端分子,应该拿来唾弃和羞辱。
赵十住
、贺兰宜等人心情很不美好,经常聚在一起喝闷酒,喷罗艺,用嘴问候罗艺家的女性先祖,喷着喷着,大家居然喷出了人生哲理:作为男子汉,就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躲在角落里喷人家算什么回事儿,既然大家恨罗艺,那直接干掉他不就行了?
这是个要人命的哲理,应该予以禁止......不过,这帮人就是一群傻蛋,打不过农民起义军,证明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事实:没脑子,没胆识。这样的一群人,干啥事也干不成,杀罗艺自然也不例外。
616年,罗艺提前得知自己要被干的消息,因此率先发难。有一天,罗艺来军营视察工作,乘机把小弟们召集起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道:“兄弟们,这些年咱们立下了多少军功,狗日的上官却从来没给我们赏过钱财,看看涿郡城的府库,财物堆积如山,官员们只知道中饱私囊,咱再这样忍下去,以后真的没法混了!” “咱干脆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