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尊重上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甚至我自己也做过一些这样的研究,但我不认为这些研究结果的真实含义就是大家以为的那样。
事实上,很多这样的发现其实是非常薄弱的。最近几年,社会心理学正面临着一场不可重复危机,不同心理学家进行同一项实验却无法得到同样的结果。例如,心理学家迪耶德里克·斯塔佩尔(DiederikStapel)曾宣称自己在研究中得到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反直觉发现,即杂乱的环境会增加人们的歧视程度,结果发现他其实伪造了数据。这种事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真正的担忧是针对一般性的科学实践的:人们担心各种发现都源自一次次的重复测试和不合理的统计分析手段。
我曾经教过一个研讨班,结课要求是参与者合作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尽管尝试了很多次,但他们都没能重复最初实验的结果,最终只好把实验重复失败的结论发表了出来。这件事的不同寻常之处并不在于他们无法重复最初实验的结果,而在于他们把重复失败的结论发表了出来。虽然在研讨会、实验室理会或学术会议等非正式场合,大家有时也会对此略做讨论,会在私下里说某些发现像谜一样(“哦,没人能把那个实验做出来”),但通常这种失败的实验都会直接被弃之不理。现在很多心理学家都抱着这样的态度:如果某个发现看起来似是而非,那就等一阵子,它自会淡出大家的视线。
当然,并非所有心理学实验的结果都是这样的,有些发现效果很强,也很容易重复。但即便是这些结果,也面临着现实世界相关性的挑战。在统计上显著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中也显著,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下能看到某些效果,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效果。例如,在实验中,你对一个人简历的看法可能会受附带的夹纸板重量的影响,这表明了人们在做人际评价时从物理体验中汲取信息的过程。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应聘者的评价会受手里东西重量的影响。这时,真正重要的反而是那些老生常谈但更相关的条件,比如对方的工作经验和资质。人们对同性恋的看法可能会受房间里难闻气味的影响,这种效应也确实支持了某些有关恶心和道德之间关系的理论。但对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而言,这个理论有多大的作用并不清楚。..
有些研究的确值得发表。有些效应虽然很微弱,但真的能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影响,还有些效应的效果很强。例如,当盛放食物的盘子小一些时,人们吃的就会少一些。所以,更换餐具或许就能帮人减肥。
然而,即便是对无意识或非理性思维最牢靠、最令人瞠目结舌的证明,也丝毫无法否定意识和理性的存在。如果不这么想,那就像认为除盐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无法给食物带来味道一样荒谬。
也许是因为这个领域的氛围,所以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每个人都喜欢出人意料的有趣发现,所以研究者都兴致勃勃地去探索心智中不同寻常或出人意料的工作模式了。例如,如果你发现人们决定对罪犯施加的惩罚的程度受到了一些从理智上看毫不相关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罪犯的外表是否有吸引力,那这就很令人惊讶,这个研究发现就会被发表在顶级期刊上,甚至有可能被流行刊物接受。但是,如果你的发现是人们决定施加的惩罚的强度与案件的恶劣程度或者罪犯的犯罪记录相关,那绝对没有人会对它有什么兴趣的。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