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观点也很值得关注:理性确实是一种美德,但人们根本就无法做到。心理学系的本科生在第一堂课上可能就会听老师讲,亚里士多德说人类是理性动物有多么错误。情绪占据着对脑的控制地位,系统1执掌心智,而系统2不过是一个小角色。据说这已经被脑神经科学研究证实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最前沿的研究也支持这种观点。当代心理学家经常觉得弗洛伊德的观点令人尴尬,却都认可他的无意识理论。
我想在本书行将结尾的地方对这类观点做一个回应,证明人类并不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愚不可及。另外,既然所有人都喜欢用意外惊喜作为结尾,那我也想在最后为共情说几句好话。第一个对理性的攻击来自脑神经科学。有些人认为精神生活的物质基础,也就是一切都可以被还原为脑的神经活动这个事实,与人性的理性本质互不兼容。
对支持笛卡儿二元论的人来说,也就是认为人类的心智在某种程度上与物质世界相分离,思维并非发生在脑中,这种观点是非常令人困扰的。无论是传统的神经科学,还是认知神经科学、情感神经科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都毋庸置疑地证实了脑的确是思维的发源地。我们早就知道脑的某些部位受损会导致相应的能力受损,比如道德判断和意识体验能力受损。而现在,通过各种神经成像技术,我们几乎已经能够看到他人思维甚至是梦境的具体内容了。面对这些新鲜的证据,那些依然希望坚持笛卡儿二元论立场的人就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去自圆其说了。
有人认为,思维的神经基础决定了研究人类心智的唯一方法或最好方法就是考察脑的活动过程。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打个比方,你的胃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物理上的运动,没有人会用二元论的方式去看待它,但如果用量子物理学的范式去解读它就会显得非常离谱。同样,汽车肯定是由原子组成的,但理解汽车的工作原理需要更高层面的知识,比如有关引擎、变速器和刹车系统的知识,所以物理学家永远都无法取代机械工程师。最后,再打一个与心理学更类似的比方,想要理解电脑是如何工作的,最好的办法是研究它的程序,而非它的原材料。这一切都意味着,即便心智就来自脑,你也依然可以在不研究脑的前提下去研究人的心智。
有些人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依然认为神经基础对人的思维和心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证明了所谓的理性思考和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借用萨姆·哈里斯的话来说,我们其实都只不过是一群“生化傀儡”而已。
著名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DavidEaglean)(24)用一系列惊世骇俗的例子来论证了这种观点。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